在日前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例如,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资料图】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回想起来,以前在大街小巷里经常能看见修钟表、改衣服、补鞋子、修自行车、配钥匙等小摊小店。而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街道越来越整洁,小区越来越漂亮,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不好找了。这种变化,经年累月,悄无声息,是城市发展的某种必然,也是行业利润微薄、相关“手艺人”减少的结果。只是有时候,想修补点东西,转了好大一圈也找不到地方,大家总会不由得怀念那些不起眼的“小服务”。

老百姓过日子,开门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桩桩件件看着不大,可哪样也不能少。对大家生活中的“边边角角”,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必须承认,如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服务确实算是“小众业态”,但同时市民对小微服务的需求却长期存在,特别对一些老年人来说,需求更是迫切。好端端的东西,仅仅因为开了小口、缺了角没地儿修就只能丢掉,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城市治理如同绘工笔画,每一个细小处,都要精雕细琢。某种程度上,“精”就在于对微小需求的精准精确捕捉,“细”就在对民生工作的细致巧妙安排。眼下,面对现实的生活烦难,从相关部门到各个城市从细处着眼,感受大众所思所想、触摸所需所求,开始推动“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可谓正当其时。

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如何破解民生之需与市场规则、城市风貌等之间的矛盾,考验治理智慧。对此,不少地方已经做出了尝试,比如,北京等地在菜市场改造中专门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修伞等服务摊点,并实行公益性免租。如此既解决了从业者的经营难题,也便利了周边群众、保障了市容环境,值得推广借鉴。此外,“小修小补”等民生服务是否也能入群上网?老“手艺人”如何触网对接年轻人?这些问题也需要相关方面探索新思路、新招法。总之,政府“扶持”,社区“助力”,再辅以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就一定能让“小修小补”行业重新焕发新活力,给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更新,是生活质量的叠加升级,时时刻刻体察“人”的需求,既做好城市建设的“大文章”,也让居民身边的一个个小店、小摊位灯火可亲,我们的城市才愈加宜居。

(原标题:大城市要给“小修小补”一席空间)

来源:长安观察 撰文:晁星

流程编辑:u09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关键词: 百姓生活 未经许可 修修补补 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