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肝回声增粗脾大_肝回声增粗的知识大家了解吗?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肝回声增粗脾大_肝回声增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资料图)

2、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

3、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4、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

5、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6、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

7、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

8、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9、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

10、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5%以上,且男性居多。

11、国外1999年对19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10926例,占5.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5.9%,最多见于30~4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为4.5%,最多见于40~50岁。

12、多项调查研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

13、此外,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14、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5、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16、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

17、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8、(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

19、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

20、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1、(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

22、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23、(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

24、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25、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26、(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

27、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8、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29、(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30、199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

31、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32、(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

33、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

34、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35、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主要靠影像带诊断,以B超为首选。

36、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为94.8%,假阳性率为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

37、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既简便又可靠。

38、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提供的图像更清晰。

39、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40、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良性和恶性等不同,给予手术治疗。

41、(1)胆固醇息肉:大多数人无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

42、患者在平时应每3~6个月予以B超随访,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

43、如胆囊功能良好,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

44、此类息肉直径往往<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椹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很容易摘除。

45、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46、(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

47、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且多有临床症状,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48、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①单发;②直径>10mm;③广基或蒂粗大;④病变增长;⑤年龄>50岁;⑥合并胆石。

49、但有专家强调,对直径<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定期随访。

50、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

51、就癌肿而言,直径<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则可行二次探查术。

52、但若直径>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