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一款覆盖3000多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引发网友关注和讨论。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不少家长、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5月29日半月谈)
从相关报道来看,“班级优化大师”App功能颇多,从“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等加分项,到“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周一不穿礼仪服”等减分项,都一一罗列清楚,有教育者美其名曰“教育数字化”,但其具体的评分标准和计算方法却十分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想法。
不可否认,时下,一些学校借助教育App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成长记录,并跟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此举是方向也是趋势,一定程度上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切不可把教育数字化“好经”念歪了。据该App开发运营者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给媒体记者的信息显示,“班级优化大师”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超38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而“可观”数据的背后,却是这一做法所带来的诸如容易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等方方面面新的“负担”。
必须认识到的是,学生首先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不是毫无思想感情的“工具”。“教育经”若是念成了“紧箍咒”,结果势必适得其反。教育也是有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借助教育App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此举看似科学,实则刻板,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养成正确的三观。
诚然,客观而论,学校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和教学手段无可厚非,但优化管理必须考虑学生的感受,任何教育数字化工具,都应该优先服务于教学工作,而不是成为“看管”学生的工具,更不应把学生当“工具”来管理。违背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如此“紧箍咒”般的打分,不仅折射出教育教学管理智慧方面的缺失,也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为分而学的不健康学习心态。
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规定,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教育部也禁止学校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更禁止公开排名。而在如此明令禁止的背景下,这款APP还能在众多中小学展开深度应用,且存在诱导收费行为,显然越线太过,既不合理也不合规。
一言以蔽之,学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非工具,如同花开有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教育是艺术的,也是规律的和科学的。学校在选择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使教育数字化工具发挥正面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