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去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俊杰团队把一篇论文投稿到《自然—通讯》杂志。没想到,杂志编辑被“难”住了。
“我很难为这篇论文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编辑坦言,“因为这项研究太跨学科,太交叉了。”幸运的是,尽管最后只找到2位审稿人,但他们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文章得以顺利发表。
这篇论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细胞中的内质网是怎么形成管状的?在探索这个难题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谓用上了十八般武艺:化学交联、生物成像、AI结构预测、3D打印……相关专业知识涉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这让编辑很难找到在上述领域都有深入了解的学者。
写这样一篇论文,可不是为了炫技。早在2008年,还是博士后的胡俊杰就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内质网管状结构的形成,仅需要一类特定的膜蛋白。但由于这种蛋白自身的特殊性质,不管是他,还是很多更知名的同行学者,都迟迟无法成功解析其结构。
“这代表了一类难以解析结构的蛋白。”胡俊杰说,“在最近这篇论文中,我们运用多种方法的组合,特别是创新性地采用了近年来爆火的AI结构预测和3D打印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这十八般武艺,还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关键词: